【最新到貨:新鮮滾熱辣上架】
Protecting Free Trade:
The Hong Kong Paradox 1947–97
Lawrence Mills|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ISBN:9789888083985|HKD$250
呢本書最主要討論嘅,就係作者提出所謂「香港悖論」嘅問題。喺冷戰嘅年代,香港喺政治上屬於奉行自由開放貿易嘅資本主義陣營,但係「被視為係資本主義陣營」呢件事,並唔會因為英國殖民地呢個身份而理所當然地發生,因為香港同時亦都非常接近共產中國,並與後者過從甚密。為咗被自由世界接納,為咗同自由世界嘅國家做生意,香港就必須接受世界圍堵共產中國嘅條件,包括各式各樣嘅禁運、貨品產地限制等等。接受咗呢啲條件,令到香港可以同世界市場接軌,刺激增長;但同一時間,亦都令呢座長期依賴與中國貿易嘅城市,喺最大嘅紡織產業上面對好大嘅發展限制,呢個就係所謂嘅「香港悖論」。
喺咁樣嘅情況底下,香港政府同商界就必須自己諗辦法,喺呢啲國際社會設立嘅貿易規限,同自身本土嘅經濟發展之間遊走。作者本身就係香港政府嘅首席貿易談判代表,當年直接參與經濟同貿易方面嘅對內決策同對外接觸。佢以戰後嘅紡織產業為例,重新演繹香港嘅「戰後經濟轉型」故事,講香港點樣喺世界唔同陣營之間左右逢源,一方面喺英美面前唔可以同中國有太多生意來往,另一方面又要稍為疏遠同英國之間嘅關係,以取得東南亞同其他發展中國家嘅信任,但同一時間又唔可以變成同中國喺第三世界直接競爭,以免「激嬲共產黨」,又更加唔可以令英美覺得香港投共。最終香港係點樣擺脫左右不是人嘅局面,行出自己嘅路?
💡六十年代,美國對香港紡織業實行配額制,唔少香港廠家反而靠炒賣配額賺錢。
【店長精選:唔好果本唔敢揀】
Made in Hong Kong: Transpacific Networks and a New History of Globalization
Peter E. Hamilt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9780231184854|HKD$350
全球化嘅巨輪喺二十世紀下半葉不斷推進,令到香港喺二戰之後,迫不得已經歷兩次經濟轉型。隨住國共內戰落幕,東亞冷戰格局形成,香港放棄與中國嘅轉口貿易,輕工業開始興起;但係到咗七、八十年代,真正令到香港經濟起飛嘅,就係服務業同金融業嘅擴張。正係因為第二次嘅經濟轉型,令到香港社會短時間內變得富裕,先有資源推動七、八十年代嘅各種社會福利改革同基礎建設,然後先至有「亞洲四小龍」、「紐倫港」呢啲稱號,繼而就係香港人努力拼搏,憑藉「獅子山精神」闖出一片天嘅神話。但係,香港嘅成功,係咪真係單靠香港人嘅「努力」就得?
香港經濟轉型嘅歷史,其實都已經好多人研究同講述過。不過,新晉歷史學家韓墨松就認為,喺呢場經濟轉型之中,有一批由中國逃到香港嘅難民擔當咗重要嘅角色,仍然值得大書特書。呢批人並唔係普通嘅底層工人,而係工業家、銀行家、學者,或其他專業人士。呢啲精英階層嘅人,除咗擁有可以貢獻俾香港嘅專業同技術之外(呢部分為止都算老生常談),仲同美國嘅政、商界有好多人脈同聯繫。呢批人將自己同美國嘅關係,變成文化資本傳咗俾自己嘅仔女,等佢哋建立更強大嘅企業。於是香港喺六、七十年代,好多生產出嚟嘅商品都去曬美國。呢啲後代,又更加推進咗香港同美國嘅關係,以至促使美國喺七十年代支持香港嘅經濟發展。
💡七十年代,越嚟越國際化嘅香港係世界上送最多留學生去美國讀大學嘅地方之一。
此篇書訊刊於每週一發出的獅墨書訊,歡迎免費訂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