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張志雲
- 譯者: 徐盼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年份:202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6263103436
唐啟華 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畢可思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副校長、歷史系教授
濱下武志 廣州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專文導讀
川島真 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張 寧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檔案館主任
陳永發 中央研究院院士、近代史研究所通信研究員/專業推薦
最具權力的外國人X基層的華籍關員X大到快要倒的政府
在中國抵禦列強時,一個外籍人士掌理的政府單位,負責打理貿易稅收、國際化展覽,甚至外交事務……
外包給洋人治理的海關如何成為華洋之間的橋梁,跳脫大人物權力制衡、書寫小人物的工作地位
本書以時序性敘述筆法,說明間接代理制用於中國海關,以及晚清以來中國政府企圖解決中央政府、總稅務司署及華籍關員之間的海關問題。在一個由外籍人士掌管的政府單位中,透過稅收養活晚清以來凋敝的經濟,如何透過外國人所主導的中國海關改造,達成增進收入及產業革新的效果。最後一任外籍官員如何帶領職員與總稅務司署從中國撤退至臺灣,海關又有哪些改變與不同。
★第一手史料、原創性解讀、多元檔案對照
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海關總署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等檔案,搭配查訪的私人日記、回憶錄等。
★獨特的三重視角書寫中國海關變遷
從第一任總稅務司英國人李泰國、到最後一任外籍總稅務司李度來台灣退休後,與所有在地的海關關員們的互動與中外交涉,都是一個獨特且具影響力的存在。從中國政府、華洋籍關員的視角考察,本書更細微的從稅務學堂、稅務專門學校畢業的華籍關員角度出發,指出中國與西方帝國主義如何重新建構國家的歷程。
★ 以全球史性質的角度解讀帝國主義
華、洋籍關員在政府單位裡的互動,無論是外部的力量影響山國,還是透過改造中國海關,達到符合帝國(列強)及在地(中國)利益的結果。以更加公允、嚴謹的角度「重新認識中國與世界」。
作者簡介
張志雲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榮譽資深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客員教授。師從畢可思(Robert Bickers)教授。主要研究中外關係史、帝國史、國際貿易史、地理資訊系統等。教授「中國學概論」、「中外關係史」、「帝國視角下的貿易、金融與外交」、「團練、水師與北洋軍閥」等課程。著有:Driven by Debts: Modern China’s Financial Obligations and Strategies, 1895-1938、The Chinese Journals of L K Little, 1943–54: An Eyewitness Account of War and Revolution、「日中戦争期における中国海関総税務司と総務科税務司岸本広吉」等。
譯者簡介
徐盼
山東濟南人。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獲英語語言文學和金融學雙學士學位。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朱迪斯•巴特勒的理論於英國文學之體現。後求學於劍橋大學社會學專業,研究酷兒理論在中國學界的傳播與發展,並獲社會學碩士學位(MPhil)。現居深圳,從事科技行業集團戰略和海外併購管理工作。
目錄
開啟中國海關史的領域 濱下武志
中國海關研究的催化劑 畢可思
嶄新視角的海關史 唐啟華
譯者前言
作者前言
緒論
中國海關史的研究回顧
中國海關史的理論回顧
本書章節
第一篇 中央政府的衰落和中國海關的崛起(一八六○─一九二七)
第一章 晚清的三次改革(一八六○─一九一一)
第二章 太上財政總長(一九一二─二七)
(一)北洋軍閥和北京政局
(二)廣州革命黨和反帝國運動
第三章 華籍關員和稅專(一九○八─二九)
第二篇 互惠互利(一九二七─一九三七)
第四章 鼎革與政變(一九二七─九)
第五章 再建互信(一九二九─三七)
(一)與國民黨和解
(二)內憂外患
(三)華洋平等
第六章 唯一招募基地(一九二九─三七)
第三篇 戰爭和撤退(一九三七─一九四九)
第七章 抗戰中的總稅務司署(一九三七─四五)
(一)海關內的英日同盟
(二)在日占區的團結與合作
(三)在重慶的掙扎與倖存
第八章 國共內戰中的中國海關(一九四五─九)
(一)與國民政府撤退
(二)美籍總稅務司最後的日子
第九章 向培訓機構轉變(一九三七─四九)
第四篇 在兩岸的沿續與衰退
第十章 中國大陸的海關總署
(一)人民海關的新任務
(二)政治運動中的重組
第十一章 臺灣海關的重建
(一)臺北總稅務司署的重建
(二)關務署和總稅務司署的合併
第十二章 稅務專門學校的遺緒
(一)上海海關學校
(二)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
結論
致謝
參考書目